孔子對鬼神的態度
來源:大易策劃作者:大易策劃時間:2016-02-27點擊:1069
中國早期文化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天”、“地”、“神”、“人”的觀念,經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改造便成為了“天”即“神”,而“人”又與“天”、“地”相通,并遵循“天道”常理,因此“天人合一”說奠定了較為穩定的文化結構。在古代五行理念的指導下,古人依據三才之道,便產生了天有五暴上帝、地有五岳大帝,及人文始祖五帝的整體祭祀觀。
在老、莊道家那里主張無知、無欲、無為的圣人、真人、至人、神人,若欲通達“外天下”、“外物”、“外生”,就應該“無己”、‘‘無功”、“無名”,就得離形去知“墮肢體”、“黜聰明”,從而達到“心齋”、“坐忘”的境界,擯棄那種依據經驗知識的認知,而“游心于道”,依靠“道”的氣化諧和,摒棄那種對外形追逐,而返歸于內心,啟明道德寂照,升達至不疲于奔命且瀟灑自在的自由之境,超越一切對待,達到無我之境。
儒家的“與天地合其德”的主張,即是說人應與自然界相適應,并協調統一。《易經•系辭上》亦言,圣人行事的準則,是“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由于圣人通曉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所以他既能樂天知命,以道濟天下,又能發揮其仁愛道德之行,“與天地合其德”,從而成其大業而不失其道。由此可見,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有很多相同之處。
其實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對天及先人的祭祀。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有關于鬼神的言論。有的學者認為,孔子是懷疑鬼神或者是不信鬼神的,我認為不然。
從上述論證中我們便知人類對鬼神的認識甚至可追溯到有文明記載之前的口耳相傳的年代。傳說遠古時期神就已經直接下世與人共處,并引領人類從洪荒邁入文明。近幾千年來,鬼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主流。從帝王將相至黎民百姓均相信鬼神的存在,敬畏神明,虔誠地祭奠,崇尚積德行善,相信善惡有報,并與天地和諧相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排斥宗教,篤信科學。當人們看到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現代科學所造成的悲慘結果時,人們又開始反思應由誰來制約科學,學者們又開始研究如何用宗教來制約科學的問題了。
可現今中國的無神論者還在堅持沒有鬼神,排斥宗教,并稱人生僅幾十年,死后萬事無,還將“人定勝天”視為豪言壯語。有的學者截取至圣先師孔子的若干言語,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數語均出自《論語》)等。即斷言孔子主張遠離鬼神,甚至將孔子也說成是無神論者。筆者擬對此加以分析,提出個人的觀點,并盡可能地闡明孑L子關于鬼神的主要言論,以期還原孔子之于鬼神言論的本意。
- 上一篇:關于每一年生肖的正確確定時間
- 下一篇:大易(天津)現代命名策劃有限公司深談五行學